越努力,越焦虑?这届大学生应如何停止“精神内耗”?

2024-07-10 15:44:45

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豆瓣小组,近两年时常被热议。在这个有十余万成员的小组里,985高校学生分享着各自的失意故事,原本只是自嘲的“小镇做题家”一词也被推向公众视野。

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许多大学生似乎都在经历共同的身份焦虑:即便已接受了高水平教育,依旧逃不开对“碌碌无为”的恐惧。

考证、论文、实习、保研、绩点……每一项都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多少人从高中的题海中“杀”出,又一猛子扎进大学的海面,在这之前却甚至没来得及问问:大学到底应该如何度过?

如果说高中是一场漫长但目标明确的马拉松,大学就更像是一座神秘庞大的矿山,它需要勘测、需要合作,更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倘若沿用过去的方式去面对,碰壁在所难免,也将错过宝藏。

正如矿工在漆黑的矿洞里需要一盏灯照清前路,准大学生们怎能不需要一份入学指南,告诉你大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样一份“藏宝图”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联合策划的「迎风新青年」开学季电子刊今天正式上线。我们邀请了知名学者、辅导员、优秀大学生代表等现身说法,为你展开一幅立体的大学地图。

从学习到校园生活,从实践到人际交往,这些关卡都已有人替你闯过。无论你是大一新生或是高校在读生,都能从这份信息量满满的攻略里得到指引,找到前进的方向!

懂你所需,为你量身打造的新生宝典

权威“船长”,为你的前行领航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学生们化用惠特曼诗作,将他们的精神领袖基汀老师称为“船长”,因为他就像一个领航者,带领学生们冲出心灵的迷雾。

「迎风新青年」电子刊邀请了多位这样经验丰富的“船长”,他们有的是知名的高校学者,有的则是经验丰富的大学辅导员,帮助初入大学的你走好第一步。

在大学,究竟应该怎样学习?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认为,刷新对学生、老师、学习这三个概念的认知,是新生的第一课,“自主学习,不仅在于主动去学,还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灯善于利用灵活的课堂形式,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她认为学习方法与态度,以及对学习的好奇心及热情尤为重要。

当然,大学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会仟就建议,要利用大学提供的机会,去接触、挑战更多新鲜事物,开发自己的潜力,尝试更多可能性,这才是高校最大的一门学问。

而在学习之外,大学既是自我成长的试炼场,也是走向成人社会的“预科班”。「迎风新青年」电子刊深度采访了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四位优秀辅导员代表。

从专业学习到人际交往,从自我心态调节到兴趣实践,他们将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助你快速建立对大学的认知,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大学是一个雕琢自己的过程,它不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倒模”,而是一个“自定义”的选项,有多种可能性等着你去开发。

「迎风新青年」电子刊邀请了来自多所顶尖高校的十多位大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校园成长路径。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见大学不同的打开方式。

大学里的“学霸”都是如何炼成的?武汉理工大学的谭珺辉在本科时期就拿到了学校直博名额。他坦言自己大一入学时同样感到茫然,对此他建议新同学“要先找到一个兴趣点,让兴趣产生探索的推动力,才能尽快从迷茫中找到出口”。

也有人在丰富的校园实践中,打开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在北京大学读研的叶芝从本科到研究生时期,加入过英语辩论、学生会、网球、新闻直播等多个领域的社团,形成了独特的心得。如何平衡好学习与工作?华中师范大学现任校学生会执行主席周海倩认为,需要学会协调,并始终相信,学习、努力与最后的成果是成正比的。

还有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开辟出了自己的“赛博空间”。比如中国传媒大学金融专业的于译舒因为写论文需要而走上了博主之路,积累了数十万的粉丝,她鼓励师弟师妹们去认识不一样的人与思想、文化。“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可能在未来的某一瞬,会成为一盏指路明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