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帮助每个孩子成就精彩人生

2024-06-11 15:25:07

曾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获评“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是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基地主持人,上海市初中校长的杰出代表。二十多年坚持“尊重差异,促进成长”的教育价值追求,通过专业且富有创意的课程领导,探索国家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的融合,把国家课程的育人要求落实落细,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幅度提升了育人质量。风华初级中学已经成为在上海初中学段具有示范影响力的集团学校。

凭借24年党龄、20余年校级管理岗位上的历练,生于1972年的堵琳琳已是上海普教系统相当有知名度的“年轻老校长”。20多年来,她凭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近百个荣誉和奖项,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上海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不同的孩子之间一定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先天的禀赋,作为教育者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塑造成一个样子呢?”这是堵琳琳在二十几年的校长岗位上,通过对孩子成长中不同需求真正的观察和理解后,所做的深深的思考和追问。

从有形的制度管理到无形的文化培育

对于堵琳琳来说,风华初级中学是她教育生涯中实践各种教育理念、思考教育真谛的基地。

“风华初级中学是一所在老百姓心目中口碑比较好的公办学校。”堵琳琳回忆自己初到风华初级中学担任校长时,确实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如何在高位上让学校有新的发展,是堵琳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的常规管理较为完善,对我而言,挑战在于如何把有形的制度管理转化为文化的培育。”

虽然身处繁忙的学校管理岗位,但堵琳琳只要有空,便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与教师们一起探究教改途径。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课堂上、备课室里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身影,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一起教研、一起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下沉”式的管理文化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上升”。备课活动也日益专业化,教研组文化特质也进一步凝练,不仅语文、数学、英语等人数较多实力较强的“大”学科涌现了一大批市区名师和教学骨干,而且地理、生命科学、艺术等人数较少的“小”学科,教研组建设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也开始在教师专业各项评比中屡屡崭露头角。“在风华初,学科没有大小,育人不分先后”,堵琳琳认为,“全面、优质、均衡”的发展是学校管理必须把握的方向。

实际上,在堵琳琳来到风华初级中学的十几年间,尤其是在2016年老静安和老闸北和并成新静安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优质教育要进一步惠及到老百姓这个要求,风华初级中学不论是办学规模、在读人数,都可以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2016年风华初级开始集团化办学,学生数基本翻了三番,达到3800人。无论对学校管理层、老师,还是对整个社区实际上都是有挑战的。在堵琳琳看来,对于风华初级这样一个基础比较好的航空母舰初中来说,“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以后,学校的品质是否还能保持较高的水准?”堵琳琳说,“我们不仅仅看到表面上学生数量急剧增多,更要看到背后——包括我们的师资、课程,以及学校整个的管理、治理等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全面、优质、均衡’基础上,又提出了集团化管理的文化‘增值’”,堵琳琳开始建立五横五纵的集团化办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五横是有形的学校、课程、学科、教师、学生;五纵是无形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监督控制、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她将课程实施质量评估和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作为两个重要管理支点,撬动集团育人品质和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6年过去了,堵琳琳和她的团队无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老百姓用他们的选择给了学校管理者最好的肯定。“老百姓对教育最大的期盼,就是如何让不同的孩子在你这所学校里能够得到他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堵琳琳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最需要关心的就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培育不断地渗透到办学的每一个环节。”

从无形的办学理念到有形的课堂行为

正是风华初级中学巨大的规模和学生数量,使得堵琳琳深入思考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学校生源的差异非常大,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许也是十分不同的,所以在我们学校就格外需要去尊重孩子的差异,并通过教育实现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成长”堵琳琳说道,“浓缩一下,就叫尊重差异,促进成长。”

办学理念的凝练是开端,转化为老师的课堂行为及教育行为,尚需一个过程。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何根植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这个过程,可能是一校之长尤其需要去关注的。在办学过程中,如何将教育理念通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师培训等,转化成教师的实践行为是堵琳琳办学过程中特别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差异教育’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学校和课堂不应该为那么多不同的孩子只提供唯一标准、唯一出口,我们应该让有不同禀赋的孩子,不同特长的孩子,包括不同起点的孩子,都能够在学校乐学、好学、愿学,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自我认定。”堵琳琳说道。

在这其中,“差异化课程体系”,正是尊重差异促进成长这一育人目标的具体承载:“我们把它解构成了四个维度:国际视野、大家风范、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堵琳琳介绍道,“这四个维度的课程中,我们又匹配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国家课程,也有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等配套的校本课程,共同成为学生在学校成长的重要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具有差异的孩子们,在推崇个性特长发展带动下实现全面发展。如今,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有96门校本课程,包括文体、科技、人文艺术、生物等等。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教学相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堵琳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好坏的差距,只有个性的差异。如果充分尊重他们的差异,发扬他们的长处,每个孩子就会“做最好的自己”。

除了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是堵琳琳实践“尊重差异,促进成长”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们就开始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仅仅需要学习的结果,更需要老师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给予的鼓励性、发现性的评价。”堵琳琳说,“所以我们把学习习惯、学习的方法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级各类活动,都纳入到学科的综评中去。”至今,风华初级中学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我的成长帆”综评平台,而其恰与2022年上海中考综评体系高度吻合。

“我的成长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让孩子们知晓只要努力就能收获好的结果。堵琳琳对综合评价体系的思考不仅于此:“当孩子感到在学科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属于自己独特的学科体验,他会在这门学科上投注更加持久的兴趣和动力,这正是终身的学习力,我觉得这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

从有形的分数到无形的素养

在堵琳琳看来,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维度,但是,作为像风华初级中学这样一所特别尊重孩子差异的学校来说,既要关注有形的分数,更要关注无形的素养。

“在这个分数背后,我们的孩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堵琳琳很清楚,对于优质学校来说,有形的分数非常重要,这也是老百姓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对教育最显性的评价,没有分数,很难称得上优质教育,“但是从一个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们更要看到在分数背后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素养和素质的培育。”

因此在风华初级中学,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有“看得见的分数”,还有崇德尚礼、身心向阳、美美与共、创新实践和开放尊重五个维度“无形的素养”:“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收获很好的学业成绩,但更希望他们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收获更多快乐,收获高素质的成长。”

学生素养的培育是教育的时代要求,全球教育界纷纷开展了相关的探索,国内也曾掀起过向STEM、现象教学法学习的浪潮。“我们可谓是‘上下求索’,反复学习国家对教育的新的政策文件,基于学校过往的办学经验,终于提出‘实践性学习活动’作为素养培育的主要载体”。堵琳琳在介绍探索过程时始终提到:中国的教育创新,确实要充分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但前提还是要扎根中国教育实际,体现中国教育特色。

因此,风华初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在紧扣国家课标,与日常教学无缝衔接的前提下,整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时空,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持续探究,实现学科学习、生活经验与个体实践的贯通。

经过多年探索,风华初统整了常见的零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成了覆盖初中全部17门课程及课内外学习经历,指向素养发展、全过程评价伴随的平行并列和螺旋上升的活动序列。目前学校共有128个实践性学习活动案例,每学期有12-18个实践性学习活动供全体学生个性化选择。通过历次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跟踪反馈,风华初学生的学业综合表现水平显著提升,学习负担有所减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显著提升。

“实践出真知,素养培育就是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堵琳琳也将实践性学习活动浓缩为一句话。而这也与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的“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新要求高度吻合。

尽管20多年来,堵琳琳每天面临的都是琐碎的教育日常,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让教育的情怀充盈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我希望风华的每一个孩子都会被看到。”堵琳琳说,“他们在学校里通过各种途径尽力成长,帮助每个孩子成就精彩的人生,这是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

《一校之长》是由上海教育电视台策划、制作、播出的大型访谈类专题节目。

节目聚焦上海及全国优秀校长,面向未来教育,通过电视媒体与多媒体融合传播,关注上海及全国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中的正确舆论导向,先进思想引领及深入的文化浸润。

记录一批优秀校长的校园管理、课程探索、文化塑造等实践活动,以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得为上海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为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