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考试季,在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及家长中都会弥漫起一种紧张的气氛。总让我不由想起了自己考高中时的事情。
我在我们镇上读的初中,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我家离学校也不太远,七八里地,我骑着一辆大轮“金鹿”自行车,周五回家,周日返校。这辆大轮“金鹿”自行车是我们家攒了很长时间的钱才买回来的,也是家里唯一的“大件”。有时候父亲和大哥要用这辆自行车,返校的时候我就到村北公路边等邻村的姜二壮,让他捎着我去学校,当然,周五还得让他把我捎回家。
我当时个头还没长开,在班里老是坐在第一排,程老师有时候就叫我“小不点”。显然,这副矮小的身躯对付那辆大“金鹿”还有些困难,上车下车偶尔要摔跟头。一次摔得鼻子都破了,流了不少血。程老师以为谁欺负我了,把我叫到办公室里非要问个究竟,问明白后他叹了口气,说你个“小不点”却要惹个大块头,能不吃亏?
考高中的那一周,我也打算骑着大“金鹿”去县城考试。考试的前一天,程老师说明天我带着你去吧,你就别骑你那大“金鹿”了。我说我能行,您不还得带着兰花姐吗。程老师说兰花自己骑车能行,你明天跟着我就行了。
兰花是程老师的独生女,平时程老师挺宠着她的,舍得让她骑三十多里地去县城?兰花听她爹这么安排,果然找她爹去缠,缠着她爹带着她,她不愿意骑那么远的自行车,太累。
最终,程老师还是骑车带着我去的县城,兰花自己骑着她那辆小车。我们天不明就往县城赶,骑了两个多小时,总算在开考前半个小时到的县一中考场。程老师叮嘱我和另一个报考一中的同学张华一定要沉住气,好好做题,做完多检查几遍,不要大意。看着我和张华在门口验过准考证,进了校门,才带领兰花和其他同学赶往二中考场去了。
我坐在考场里等着开考,脑子里浮现的还是路上的情景: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程老师瘦高的身体弯成个弓状,一纵一纵地使劲蹬着车,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都让汗水给浸透了。
下午考完赶回学校,天已黑了。好在食堂里还给我们留着饭,兰花累得饭也没吃,噘着嘴回宿舍去了。程老师和我们一起吃了饭,交代我们回宿舍好好休息,明天再收拾东西回家。
宿舍是一排平房,前面一片空地,是我们放自行车的地方。我的大“金鹿”就放在门口左边靠墙处,我无意间瞥了一眼,咦?没看到我的车!我赶紧进宿舍打开门口的灯,再出来细看,真没有!平时我放车的地方空空如也!我赶紧在宿舍前后找,又到整个校园里找,没有!我吓得一身大汗,嘴唇发抖,跟头趔趄地跑着去找程老师。
程老师从食堂打了点饭,给兰花送到宿舍后刚回来,听我一说,忙叫了班里几个学生满校园犄角旮旯到处找,还是没有。程老师急得也不轻,原地转了几个圈子,对我说,你和同学们先回宿舍休息,我到派出所请他们帮忙找找。然后就蹬上他的自行车出去了。
我哪里能休息得了,在宿舍里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走来走去,急出一身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接近十二点的时候,程老师回来了,推着他的自行车,另一只手牵着的,竟然是我的大“金鹿”!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我是我们学校这一届毕业生中唯一考入县一中的。二中倒是考上了几个,包括兰花。
高中开学后的一个周末,我从县城回家,骑着我的大“金鹿”,这时我长高了一些,骑车技术也大有精进。路上遇到了初中时的同学张英,她那时是兰花最亲密的朋友,现在在二中上学。她说兰花住在县城她姑姑家,这周不回家了。我们一路同行,边走边聊,我才知道了原来的一些事情。
考高中时,程老师要用自行车带着我,让兰花自己骑车去,他是这样给兰花做通工作的:咱们学校,能考个一中不容易,有时候几年考不上一个,“小不点”是这块料,让他骑三十多里地去考试,他身体单薄,会累个够呛,影响考试发挥;还有,“小不点”通过了中专的预选,他没报中专,报了高中,这样刘成才有了考中专的机会,这解决了我一个大心病呀!刘成也是个学习的料,但他家里就一个妈,长期卧病在床,他没法上高中啊,这下好了,刘成能考上中专,两年后就上班挣钱了,“小不点”帮了我的忙呀,咱不得给他帮点忙,让他好好考试?
还有我的大“金鹿”,是程老师带了两条“红塔山”去求的镇上的吴大疤瘌,吴大疤瘌给提供的线索,程老师又去找派出所所长,所长才安排两个民警,连夜把我的大“金鹿”找了回来。
这事过去好多年了,后来我也做了老师。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挺努力,有点小满意;有时候又觉得很惭愧,有些脸红,这时候肯定是想到了程老师,想到了我“赶考”的那件往事。
做老师也是一次“赶考”呀,其实,整个人生,又何尝不是?
教育人,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地品读生活了?可曾触摸“人间草木”?可曾留意“父亲的背影”?可曾生发“秋天的怀念”?可曾感喟“小舍得”“小团圆”……我们在课文里、在书本里、在影视剧里品生活,是否有去感受、思考真实的生活?
真实生活自有其万钧力量。给你命运的馈赠或给你时代的大山,予你云天或予你歧路,送你小确幸也附赠小坎坷。“生活即教育”,教育人无数次提起陶行知的这句话,但你是否真的留心倾听过生活留下的真谛?它曾予你怎样的触动、撞击与思索?
《教育家》新媒体即日起开设“听雨”专栏。风声雨声声声入耳,那些真实的生活故事、生活感悟,交予我们细细聆听。不必局限于“教育”,社会百态,世事人情,一物一景,皆可入文。为自己的生活留一缕纪念,为他人留一份思考,为象牙塔中的学子,开一扇真实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窗。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XZDGLS_JYJ@163.COM,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