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作家】张海兵/反向思维之触动

2023-11-24 14:41:07

最近采访了一位优秀班主任,从言谈中发现她从事教育工作一个显著特点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学生留遗憾。为此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去帮助、开导那些有自闭、自卑、想弃学的学生,让他们一个个变得开朗,有了信心,有了学习动力。原本因不好好读书留下一些遗憾,他们在班主任爱心引导下,一个个出乎意料的考上了重点中学或普通高中,有了更好的学习平台,人生命运从此有了改变。

动笔之前思考了很久,综合内容拟写了《不让学生留遗憾》的标题。用了一天时间撰写了初稿,次日反复修改四次,总感觉老师很优秀,写出来的人物特点却展现得不够具体,互动细节太少,事例不够鲜活。特别是标题太普通,难以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平时要求自己学会沉淀,一篇稿件放置三四天再修改或许思路又不一样。可急躁的毛病难以改观,依然急于求成,写了稿子就要投给刊物。明知道达不到《湖南教育》刊发的水平,可还是发给了编辑。

编辑是一个很负责、很敬业的人,她每次接到稿件只要不是在外面采访,总会在第一时间回复一些修改建议。去年8月投了一篇稿件,编辑给我写满了一张A4纸的建议,根据她的建议一次次修改,内容精练了,人物鲜活了,最终得以在《湖南教育》刊发。如果不是编辑指导,不可能有刊发的机会。通过文章的刊发不仅感受到刊物专业水准高,而且体会到了编辑的热忱,负责,建议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与编辑熟悉后,刊发文章不是主要目的,聆听编辑分析、建议才是重要的,就如进入大学深造一样,可以学得很多知识。我将稿件发到编辑微信中,果不其然,几分钟内编辑便给我提出了建议:我觉得张老师的这篇稿子是不是能反向思维,从标题来看,刘老师不让学生有遗憾,这是一种“祝愿式”的做法,也是比较常规的做法。如果反向思维,能不能是刘老师已经预见到了遗憾可能发生,从当下就开始改变,这是一种“阻断式”的做法,其实具体操作都一样,但这种描述赋予了刘老师一种预见性,她是主动出击去关心孩子,而不是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弥补,也恰好印证了您稿件里面说的“刘老师常说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这样是不是更能凸显特色?

看到编辑的建议,惭愧、内疚一拥而上。自己的视野、站位总是受到局限,同样是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学习兴趣。我写的角度是发现问题再去化解,是被动的工作;她的角度是平时深入了解,发现苗头及时预防,是主动去工作。两者写出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我的思维写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也是常规工作,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放在哪个班主任身上都适用。编辑的思路是班主任超前预防,防止学生有遗憾的事情出现,这就有别于其他。再者问题的处理结果也完全不一样,我写的事后去化解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帮助,编辑的角度事前预防,用的时间相对要少。

正在思考中,张编辑又发来了信息:“不让学生有遗憾” 这样的标题太平淡了,没看文章大概就知道内容是什么了。如果你把标题换成《遗憾“终结者”》之类的,是不是读者更愿意去看内容?编辑直言不讳,让我思路洞开,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重新换角度、换思维。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在编辑指导下反向思维有了不同的视野与站位。

张海兵: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业余热衷记录心灵感悟,以文为乐。出版了《新闻拾萃》《流淌的时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