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热爱的文学艺术,乔泓凯似乎永不知疲倦——
他多次以本科生身份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及其它学术会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独立完成德语译著;斩获艺术哲学、文艺学、美学、外国哲学等多个方向的名校OFFER……
乔泓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着对热爱的真诚与严谨,不断成长,一步步走向自己理想的远方。
本科四年,乔泓凯几乎把自己泡在了书堆里,一字一句地去阅读大量的经典文本,尽管这些文本“一开始生涩而难懂”,他说:“我想要探寻文学艺术这门学科的底层逻辑。”
对于学术文本的阅读,乔泓凯总是抱以最严肃的态度。他不仅广泛阅读,还致力于精细阅读。
读书对于乔泓凯而言,是一种慢慢的品味和学习,他不断去细化每一个概念、每一处语言组织和语段逻辑,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笔记,在“细嚼慢咽”中,将知识内化。
对于同一著作,乔泓凯总会对比阅读该著作的各个版本,细致地揣摩文本的细微之处。在研究过程中,乔泓凯并不满足于碎片化的二手知识的掌握,而是希望回到原著,同时,为了追求研究的精确与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文化语境,乔泓凯在各门小语种的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就拿学习德语来说。大川问他为何学习德语,他没有犹豫地回答:“为了海德格尔、康德和德国当代艺术!”
学习德语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它的名词词性、格位变化等复杂的语法体系对非母语者学习而言非常痛苦”,乔泓凯毫不吝啬对德语的“控诉”,然而又难以按捺对真理的追寻,即使难,也迎难而上。
在一遍一遍的熟悉与运用中,乔泓凯逐渐掌握了德语的规律,也意识到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走入文化语境的过程。“德语复杂的语法背后,是其逻辑表达的严谨和语言表意的精准,德语总是使人感受到浓厚的欧洲古典文化气息”,这让乔泓凯再一次确认:不走进语境的理解始终是浅表和平面的。出于这样的认知,他进一步开始学习法语和拉丁语。
语言的学习是乔泓凯打开文学艺术大门的“敲门砖”,他对于这门学科的理解也随之加深:个人体验式的阅读不足以去消化和理解这些伟大的人类精神文明,将文学艺术等同于“风花雪月”的传统认知更是对其本质的一场巨大误解。“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很深刻的,是要付出理性的艰辛劳动的,是一项严肃的事业!”
带着严肃的态度,乔泓凯沉浸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他在宏观学科背景的视角下去把握概念,为了理解好一个概念而去认真阅读原著,继而将作品放到整个文学史、艺术史的脉络里去把握具体的时代精神,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构建起自己的整体学科思维。
“课程的指标和分数从来不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它们只是随着我们学习的过程而自然到来的一个结果”,乔泓凯坚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考察里,平面的文字可以展示出个人立体的思,而近乎满绩的成绩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他的信念是正确的。
乔泓凯对宏大的人类精神文明世界一直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幸而他找到了“科研”这样一个安放自己求知欲的空间。
乔泓凯在大一时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美学和当代艺术理论。因此,在《文学理论》和《美学》等课程上,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兴趣与思考,求知若渴地和老师们进行课后交流。
因为较好的理论素养和小语种能力,乔泓凯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等研究,并多次参加学校的学术研究项目,并承担了《阿多诺对音乐的认识论态度》、《所见者并非如你所见》等多篇德语文献的翻译工作;目前,乔泓凯正在进行德文版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的中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