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为本、孝悌为先、尊贤睦族、开拓进取,是我们黄姓的传统美德。我们黄姓自南陆公受姓为一世祖、迄今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代有贤能,对民族对国家都有极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中富有较大创造力、影响力之一支大族。我们奥杳黄姓自念八郎小五公(世谱第120世,支脉为奥杳一世开基始祖)传下,历代重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继承上祖遗留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力求发扬光大,因而人才辈出。
我们的始祖,自立足奥杳后,就非常重视孝悌为先、尊贤睦族,以耕读为本的基准,一边开荒种地度日,一边教育后代读书识礼。经几代人士的艰辛创业,开拓进取,便人丁兴旺,生活也随之日益好转。在此基础上,便创办了“崇文书院”(《永定县志·民国版》曾记载着“奥杳崇文书院”,现院址无存。)教育后代,培养人才。如黄鹏爵,字:锡伯,讳:正辅一郎(世谱第132世,奥杳支脉第13世)曾任浙江定海总兵张国的副将右先锋,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率部赴台湾平乱,建立功勋(于台湾台中县竖有石碑,记载其功绩,今存)。其传下子孙在奥杳及台湾均枝繁叶茂,人才众多。黄礼本(世谱134世,支脉15世),清朝举人,曾任过两任知府。黄裳吉(体仪)(世谱第137世,支脉18世),是清朝贡生,明经进士,于奥杳田心祖祠前竖有光宗耀祖的石龙旗(石桅杆)旌表其绩。
由于重视教育,不断地设立教育基地,办了不少私塾、学校,使近代至现代,贤能辈出更盛。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多个私塾合并为一所广德学校培养人才之后,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创办求是学校于裕德楼。该楼群有宽敞、明亮、典雅的院落,是培养人才的很好基地。自后就出现广德学校和求是学校互争上游,双有成就的佳绩。
当时为了把求是学校办好,该校创办人黄少山,费尽苦心,从连城、上杭、湖雷、高头、列市等地高薪聘请德才兼备的杨葆裘、许福恩、孔宪甲、江子铭、江学升和朱德英等名师来校任教。开初,就读的只有院内十几个学生,人数少,在右厢房二楼上课。后来,教学有成,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既有本黄姓、本奥杳乡的通宿生,更有慕名前来自高头、湖坑、南溪、大溪等上金丰的寄宿生。校舍也逐步从右厢房向右横楼扩展。办公室、教室、厨房和宿舍,一应俱全。学制分初等和高等两种。创办伊始,初等小学修业5年,高等小学修业4年;民国初期改为初等小学修业4年。高等小学修业3年;后来又更改为初等小学修业仍是4年,高等小学修业改为2年。课程设制:初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英语、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高等小学增开历史、地理、自然等课。1928年后,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全校的经费开支,来自黄少山创办的天主教会拨付。这个学校曾闻名于十里八乡。
奥杳乡的广德学校与求是学校互竞上游,共创佳绩的时期,不仅培养了本宗黄氏人才,更培养了邻村前来就读的青少年。从广德学校培养出来的就有建国后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民盟厦门分会主任黄绿萍,曾担任局长的江奉连以及民国后期金丰里奥杳、湖坑、高头等诸多的小学及中学教师。从求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有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加入同盟会,任北伐东路军政治部主任,后任武汉市警察局局长、广东梅县县长和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常委会主席等职的江董琴、曾担任国民党福建省参议会参议员、县长的翁赞平等。如今在美国、缅甸及全国各地不少耄耋之年的学者、教授、教师和企业家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两所学校度过的。可谓人才辈出、桃李芬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国实行新学制,两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小学--奥杳小学。此后校名、校址多次变换。校名先后称为黄庄小学、奥东民校、奥杳中心国民学校、奥杳小学、奥杳学校(含附设初中),后又称奥杳小学至今;校址先后设在大学堂、汪屋、裕德楼、天主教堂、裕兴楼(人称阿庚新楼)、又汪屋、又裕兴楼。于1973年起,迁到现在的钟屋山的奥杳小学。
学校,从书院、私熟、私立到公立,从小到大,逐渐发展,一直得到家乡及海内外宗亲的支持。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得到家乡宗亲黄玉珊等人的重视。亲自向海外华侨募捐买稻田出租,作为办学的全部资金费用,使就读者免交学杂费,从而吸引更多学子就读,培养更多人才。至八十年代又得到海外华侨、港澳台宗亲以及家乡热心教育人士的大力资助,改建校舍、增加设备。目前,校舍占地面积二十余亩,兴建有教工楼、祥培教学楼,有为教学楼等全套设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以人为本,以造就人才为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他们虽然能力有大小,但都为了家乡事业,为社会为祖国作出了贡献。部份宗亲更高瞻远瞩,胸怀大志,走向国家、天下,家成业就,名扬四海。至今,奥杳学校培养了大批初级人才,考上中学、专科、大学深造后,出现的人才更甚。据不完全统计:教授3人,中学特级教师1人,博士9人,硕士3人,中校军官1人,作家1人,县局级以上干部17人,各类之师(含中级职称的工程师、政工师、经济师、会计师、护师等)16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21人,大专学校以上(含函授、电大)毕业的165人,(注:以上数据为作者作此文时的数据,现今当更多)真是人才昌盛。
“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这两句流行俗语,曾为历代宗亲重视“耕读”起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也为兴办教育扫除大障碍,更为培养人才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奥杳自念八郎小五黄公开基600多年来,文儒学士、博古通今者,以及各行各业有所造就者,都代有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