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学术会议未必目的纯正,诺奖得主也会贪图金钱

2023-11-26 14:27:39

8月11日,饶毅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这年头,中国考验了一些诺奖得主的人品》。通篇不到500字,却把两类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文章的开头,饶毅先把举办学术会议的人或者机构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是真的对科学交流感兴趣的,第二种是对科学完全没有兴趣,只是借着科学会议之名炒作。在第二种会议上,主办者只在乎能不能请到诺贝尔奖得主,至于诺奖得主是否过气,是否有学术价值,完全无所谓。

谈到诺贝尔奖得主,饶毅也把他们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学术追求强于金钱欲望的,他们来中国参加会议,不会把报酬视为“第一标准”。第二类是金钱欲望强于学术追求的,他们来参会只求“拿钱效率”。如果拿的是“总包价”,他们能停留一天就断断不会停留两天;如果是“按天算钱”,他们能多留一天就绝不会少留一天。

第二类学者,除了“收钱办事”,还会对主办者进行“善意提醒”,比如“我们诺奖得主的出席费用怎么也要高于25000美金,你给的价钱太低了”。同时,饶毅也用今年刚刚去世的诺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SID ALTMAN举例,认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不看价格参会,也不把所谓的“诺奖行情”放在眼里。

文章的最后,饶毅用一句话嘲讽了某些学者。他是这么说的:除了一些假装的,确实有一些科学家做科学是为了兴趣,参加会议是为了科学,包括交流科学、教育年轻人。

好吧,看上去这句话也没什么,可话里面的两个“一些”的确令人浮想联翩:现如今的学者中,究竟是假模假式的多,还是白水鉴心的多?为什么“除了”两字后面先提假模假式的,后谈白水鉴心的?是不是前者已经不在少数,后者反而成了“珍稀品种”?

最近一段时间,饶毅的发文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剖析自己,二是怒怼尹烨,三是普及科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还都挺有意思的,我把它们做个简单的归纳。

剖析自己方面,他认为自己有三个优势,但目前已经失去了两个,只剩下一个。失去的两个,一是他通过自学解决了英语学习,能够读英文文献;二是他的阅读面比较宽,而且坚持了很长的时间。他认为如今的年轻人在这两个方面早就已经超越了他。

饶毅认为自己仅剩的一个优势,就是用九年时间拿下了博士学位。他自认为在九年的时间里并没有浪费任何时间,此间丰富的学术和生活体验,为他此后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也认为自己的天赋并不高,如今的年轻人不需要像他一样,花九年时间拿博士学位。

在怒怼尹烨方面,饶毅可以说是“火力全开”,他不仅质疑尹烨在媒体上广为传播的内容不靠谱,还质疑尹烨的学术功底不够,质疑他的论文水平有限,质疑他的学位来历存疑。饶毅还把陈春花拿来与尹烨进行横向对比。

在普及科学方面,饶毅谈到了袁隆平浮浮沉沉的过往,同时再一次强调了他所认为的,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兴趣。实话实说,不管是学者还是学生,是否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上,是否在自己的学习上有兴趣,对于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学术会议的两种举办者,专注学术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你见过哪一种?参加会议的两种诺奖得主,假模假式者有之,白水鉴心者有之,你见过哪一种?饶毅花九年时间拿下博士学位,长吗?他屡次怒怼尹烨,过分吗?他频繁普及科学,有贡献吗?评论区等你来高谈阔论、唇枪舌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